蒯通
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当时武臣授命于陈涉北上扫荡赵地。眼光老到,善为长短之说的他立刻游说范阳县令徐公,为其分析当前形势,解说利害关系说服徐公降赵王武臣,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赵王武臣接受范阳县令徐公投降,传檄千里,不战而下三十余城。可见其言之利!到蒯通(避讳“彻”)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五年的光阴已经一晃而去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剧已经接近尾声。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五年间风云起伏,波澜壮阔,而蒯彻却丝毫没有任何事迹显示他参与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进程中去。

蒯(kuǎi)通,本名蒯彻(与武帝同名,《史记》、《汉书》避汉武帝名讳作。师古曰:本名为彻,其后史家追书为通。),范阳人,辩才无双,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曾为韩信谋士。曾建议韩信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现代学者罗根泽认为蒯通是《战国策》一书的作者。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人物生平

登上舞台

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当时武臣授命于陈涉北上扫荡赵地。眼光老到,善为长短之说的他立刻游说范阳县令徐公,为其分析当前形势,解说利害关系说服徐公降赵王武臣,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赵王武臣接受范阳县令徐公投降,传檄千里,不战而下三十余城。可见其言之利!

到蒯通(避讳“彻”)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五年的光阴已经一晃而去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剧已经接近尾声。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五年间风云起伏,波澜壮阔,而蒯彻却丝毫没有任何事迹显示他参与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进程中去。

蒯通这时期明主难遇。平庸之辈,自不愿意为其谋略天下,比如赵王武臣;而雄主身边都有信任有加的谋臣,比如刘邦有张良,项羽范增。自己投奔过去,不能为其重视,则无法尽负平生之策!太史公在《乐毅列传》曾言:“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从侧面反映其不遇明主赏识,满腹经纶无处施展而借古悲己的心态!

乱齐之策

汉四年十月,也就是五年后,蒯通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也是韩信的帐下,当时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范阳说客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呢?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他的计策,就率军渡过黄河乘机突袭齐国属下的军队,很快就打到国都临菑。齐王田广认为被郦生出卖了,就把他煮死,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救。

这里是后世认为蒯通为韩信谋士的依据,但是司马迁在史记用的是“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这里没有明确说明蒯通为韩信谋士,反而从这里看,蒯通仅仅是来说策的说客。司马迁对此评价为“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班固也认为“蒯通一说而丧三俊”。

蒯通之谋就有必要追究一番,这里可以有三种解释:一,蒯通为韩信以后自立而打定基础,临时小施手段辅韩信成就大业,可以说深谋远虑。二,惟恐天下不乱,借此来实现自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纵横家本色。三,为其他人而谋,蒯通施展手段借此以乱齐汉联盟。因为后来有蒯通说韩信自立,所以一般后人皆认为是第一种原因。

但是笔者却倾向第三种,史记有这么一端话:“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从这段可以推测蒯通曾经为项羽客卿,联系到蒯通五年内毫无动静,很可能因为无明主辅助,而楚汉期间惟有项羽刘邦双雄并立,余者皆不足论。而刘邦项羽都有高参辅助,蒯通投靠亦不能尽展所学,是亦未曾前去辅助。但是在汉三年却有了转机,项羽中陈平反间计而痛失高参范增,处于缺乏谋士辅助的尴尬境地。而此时蒯通以及好友安期生趁此辅助项羽施展抱负亦合情合理,项羽欲封他们必然他们有一定功劳出过计策才可,这里笔者以为“乱齐”就是蒯通为项羽而谋,项羽因此而分封之。

但是前一种也有很大的可能,亦合情合理,或项羽不能用其策,而转投韩信,试图辅助韩信三分天下而谋之。第二种则可能性不大,如果蒯通仅仅是显示自己的手段,这乱齐相比说徐公降赵王武臣显然谈上不上什么手段,不过蛊惑之策耳!惟恐天下不乱也不能成立,从蒯通前后事迹来看不是那种仅买弄口舌而毫无目的之士。

究竟是哪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从零散的资料来看这段历史。

韩信与郦食其

汉三年六月,项羽拔荥阳,诛周苛、枞公,虏韩王信,围成皋,汉王刘邦与滕公夏侯婴从成皋主战场逃跑至韩信、张耳军中。趁张耳、韩信未起,自称使者夺其印符,召诸将开了一个军事会议。会议后刘邦夺两人军队,令张耳镇守赵地。授命韩信为相国,带领剩余军队进攻齐国。再这里刘邦韩信进攻齐国除了实现对西楚的战略迂回,战略包围,还有一点是预防韩信张耳在赵地势力膨胀,尾大不掉。所以夺两人兵权,又分开两人,用无兵权的张耳镇守赵地,使韩信带剩余的赵军进攻齐国。又派自己的亲信曹参,灌婴率领部队以及蓼侯孔熙,费侯陈贺作为副手进行牵制。

韩信正式攻齐发生在汉四年十月,也就是四个月后的事情了。在这段时间,郦食其因为向刘邦出了馊主意(建议刘邦分封诸侯,被张良所止)而戴罪立功游说齐王投降刘邦。郦食其不负所望,说服齐王降汉。本来皆大欢喜,韩信却受蒯通蛊惑,偷袭齐国,引发齐国背汉而联楚。

蒯通的蛊惑司马迁称之“乱齐”,可以理解为破坏齐汉联盟。而蒯通蛊惑韩信却抓住了刘邦韩信击齐,又独发间使下齐,却未有诏止韩信的漏洞,以争功劳打动韩信去偷袭“友邦”。而蒯通的乱齐之计谋,有必要考证其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影响,以及最大受益人项羽

蒯通的计策最大的受害者是刘邦,再当时的情况下,主战场刘邦项羽围困,随时有生命危险。齐投降于刘邦,可以和韩信合力南下击楚,解决自己的困境。这样的话楚汉之争或可早一年解决。而齐是属于田家还是韩信,对刘邦来说并不重要,当时田氏掌握齐国当然不利于刘邦以后统治,但是同样由韩信掌握齐国亦会出现功高盖主。而后来差点三分天下以及刘邦被迫封韩信为齐王,割地请战亦是证明此点。

蒯通的计策却是有两个受益者,韩信不用说,借此扩大功绩,又独占齐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却不是韩信而是项羽,我们着重分析。汉三年末四年初,项羽在荥阳虽然处于攻势,却一直未击破刘邦主力。而自己的粮道一直面临彭越的骚扰却无计可使。北面的齐国处于对楚后方威胁,却因为旧恨难平而彼此虎视眈眈。因为齐国并不强大,且抱着做山观虎斗的心理才彼此相安无事。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齐投降汉合兵与韩信进攻楚大后方,楚地必然危机。韩信破齐楚联军项羽恐慌,派使者游说韩信亦是明证。而韩信偷袭“友邦”,使齐反而投向楚合力抗汉,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机。项羽派龙且救齐无疑是不但可以解救此次危机,亦是对汉的一个强有力的反击。

联系蒯通曾经仕项羽,可以大胆推断蒯通为项羽设计出一石二鸟之计策,而项羽欲封估计也是因为此计的大功。

潍水之战

但是此计的结局却因为韩信潍水之战而破灭,后世因为结局而忽视结局前的探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潍水之前的形式的确为楚国掌握着战争主动。韩信偷袭“友邦”后,齐完全倒向楚,齐楚联军的实力占优势,又拥有天时地利,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两支部队合兵一起与韩信作战,还没交锋,有人规劝龙且说:“汉军远离国土,拼死作战,其锋芒锐不可挡。齐楚两军在本乡本土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他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们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两千里之外,齐国城邑的人都纷纷起来反叛他们,那势必得不到粮食,这就可以迫使他们不战而降。”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他。而且援救齐国,不战而使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如今战胜他,齐国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给我,为什么不打?”于是决定开战,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就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

蒯通用算命来蛊惑韩信,分析天下大势,建议韩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似乎完全是在为韩信着想,但是其着眼点却在“西乡为百姓请命”上,也就是说让韩信不要听命于刘邦,去进攻项羽,而自己独立,三分天下。这里却有关键问题是在于韩信到底有没有实力反。我们从当时齐地的情况看,韩信对齐来说是外人,在本地本就没有自己的势力,而齐地也没有完全平定(韩信参加垓下之战的时候,曹参依然留齐平定未服者)。而齐王田横逃奔至彭越,如果齐地动乱,很可能趁机利用自己在本地的威望重新得势。最关键的是韩信一直授命于刘邦,手下军队几次被刘邦整编,而手下有曹参,灌婴这样有自己部队的刘邦亲信以及孔熙,陈贺这样明则辅助自己实则为监视的副手。而韩信自己的亲信在史书中可以查到的只有参谋李左车,或则还有亦肯定是少数派。此时韩信"西乡为百姓请命"可以说把握性并不大。而韩信独立最大的受益者亦是项羽,不但解决大后方问题,又可以做观汉之内乱,或是趁机主动出击,或是帮助韩信自立,进退自如。

由此可见蒯通为韩信而谋有待商量,而韩信的态度更是说明自立此时不可行,后人为韩信表面的推脱而以为韩信刘邦恩情不忍背叛刘邦。其实不然,韩信在汉中对的时候就明确以利益为重,要求刘邦“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后世有人指出此为“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而后韩信做观刘邦困于楚不思解救,而要胁封地。可见韩信刘邦恩情不忍背叛不能成立,蒯通说韩信时,韩信亦在盘算得失,最终觉得风险太大而不敢冒险。韩信最后“遂谢蒯通。”亦是在对待说客而非心腹。

蒯通说韩信而无功,在加上成皋之战的惨败,项羽大势已去。安期生和蒯通不肯受项羽之封,终亡去。

蒯通:智商、情商我第一

韩信曾经是个潜力股,并且是名副其实的潜力股。只是对于这支潜力股,市场上无人能够看得出来,包括这支潜力股本身对自己的潜力都没有看出来,因此,最后这支潜力股就变成了垃圾股,直到被摘牌,被永久逐出市场。

因此,面对无可改变的命运,面对难以挽回的失败,韩信终于知道自己一辈子都错了,而蒯通在很多年前就一直正确。只是这个认识来得太迟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韩信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蒯通是一个真正的谋士,是当时难得一见的谋士。

话要从头说起。

自从跟定刘邦以来,韩信独当一面,战功卓着,屡战屡胜,功绩无人可比。韩信缜密精明,罕逢对手。他把行军打仗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因此,在秦末人心浮躁的时代很快就显示出自己的非同寻常。韩信用自己的一贯胜利打造了他不可战胜的高大形象。

韩信主要在黄河以北作战,先破赵国,俘获赵王歇。然后听取广武君的建议,坚持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先是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果然降服。这样在黄河以北的版图上,剩下的主要诸侯国只有齐了。韩信厉兵秣马,剑指齐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

恰在此时,消息传来,作为刘邦的使者,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煮熟的鸭子眼看要飞,弄得韩信有些失落。不知不觉中,一个重要人物来到了韩信的面前,此人就是蒯通。

面对打算停止进军的韩信,蒯通说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马不停蹄,攻打齐国!请听蒯通的形势分析:“韩将军您是奉诏攻打齐国,而所谓的郦食其是汉王刘邦暗中派遣的一个游说齐国投降的密使,只不过是个读书人,如果他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这不恰恰说明韩将军您是笨蛋吗?为了证明您的伟大,您的英武,您必须奋然前行,大胆进攻。不要担忧汉王的看法,既然汉王没有诏令让您停止攻齐,您就有充分的理由进军。”

于是韩信率军渡河,很快拿下了齐都临淄,大获全胜。就是这一仗打下来,让韩信站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因为当时刘邦项羽鏖战正酣,刘项二人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韩信就显得举足轻重,以韩信的兵力和指挥能力,他向右边站,就是汉王胜,他向左边站,就是项王胜。高处不胜寒啊!

在蒯通看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韩信这个潜力股马上就要发飙了!

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劝他自立为王。为了真正让他动心,蒯通就以看相的方式规劝韩信:“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自信比一般江湖算命先生技高一筹,您有兴趣让我为您分析一下您的面相吗?”看韩信流露出了强烈的兴趣,蒯通就因势利导:“人的贵贱在于骨骼,忧喜在于面色,成败在于决断。我一直用这三项为别人看相,这么多年来阅人无数,万无一失。”蒯通一边观察韩信表情的细微变化,一边条分缕析地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如果看您的背相,那就显得贵而不可言。您愿意让我详细地给您说说吗?”见韩信兴趣大增,蒯通继续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骤起。那个时候,群雄关心的只是能否一举灭掉暴秦。而今,天下局势渐渐明朗,楚汉两巨头渐渐浮出水面,相强相争,互不服气,非要分个高低强弱,其结果就是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这不是后人经常说的异化吗?对,就是异化,他们打着拯救百姓于水火的旗号,最后却将天下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汉楚完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面对此情此景,有志之士难道会无动于衷吗?因此,对于您来说,一个拯救天下的机会来临了!”

韩信更加好奇,蒯通就一鼓作气,将自己的谋划和盘托出:“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亡逐北,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而时至今日,他们的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已经整整三年了,他们欲进无路,欲退不能。汉王呢,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疲力尽吧。将士锐气渐消,军粮消耗殆尽,百姓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时代在呼唤,人民在期待,只等风流人物的出现。风流人物是谁?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人人盼望的英雄人物就是您!如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攥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天降将大任于您啊!如果您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个人的才能和素质,凭借您的军队和装备,您随时可以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前来屈从,然后您出其不意,发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接下来,天下的君王一定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有句话简直就是说给您的:‘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直接关系您眼下的命运和将来的历史地位,希望您仔细考虑!”

一番长考之后,韩信仍沉溺于他与刘邦之间所谓的感情不能自拔,终难作出最后的决定。蒯通只好作最后陈词:“您不觉得你的的功劳太大了吗?所谓功高震主啊,你这么大功劳,汉王他怎么封赏您呢?因为他无论如何封赏都无法匹配您的贡献,最后他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走什么路呢?历史上大量鲜活的事例已经作了作好的说明:‘野兽已尽而猎狗烹’。您功高盖主,却又不听从我的建议,我不能不为您的前途担忧!”

多日痛苦思考之后,韩信依然无意背叛汉王,自信功勋卓着,汉王总不至于对自己下手,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没有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刘邦平定天下,对韩信一直有所怀疑,最终吕后对韩信断然出手,诛灭了韩信三族。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显然已与事无补。

韩信以自己的死亡证明了蒯通对于时局把握的准确性,让刘邦对蒯通充满了好奇,蒯通很快就被捆绑到刘邦面前。二人的对话如下:“是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当然是。我的确给那小子上过思想政治课,可是那小子顽固不化,拒不采纳我前瞻性的建议,结果自取灭亡。假如那个笨蛋采纳我的计策,历史就该是另外一番样子了!”

刘邦终于大怒:“煮了这个杂种!”

蒯通大喊:“***,居然煮我,冤啊!

 “你小子唆使韩信造反,煮你十次也活该!”

 “当时我的主子是韩信,所以我只对韩信负责。你也不想想,天下这么大,手执利刃试图夺取天下的何止万千,只是他们力不从心。您能把他们都煮死吗?”

刘邦点头称善:“说得好,说得好,你小子自由了!”

【个性点评】

蒯通和韩信的对话是最原始版的“隆中对”,无疑,蒯通是诸葛亮,可惜韩信不是刘备。当一个人端了个饭碗等待别人的嗟来之食时,挨饿还是山珍海味全***自己的造化了!韩信韩信,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好事自己不做,最后被诛灭三族也怪不得别人了。

从这个意义上,蒯通是秦末汉初最具开拓性思维的奇才,眼光策略俱佳,只是韩信这样的股票只能是垃圾股,哪怕他屡战屡胜,哪怕他功勋卓着!